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股票动态

重组多以失败告终 掮客吐槽借壳之难

时间:2014-08-10 15:23|来源:小麻瓜|编辑: 网友评论

经济观察报()记者 彭友

文西(化名)是并购重组市场上一位小有名气的掮客,不过最近,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资金都用来买了债券。“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做并购的,会有很多内幕消息,能够发财。但真正接触过这些业务的人才知道,一家公司成功借壳上市的概率太低了。”文西对经济观察报说,“即使有内幕消息,最终多数重组还是以失败告终,赚钱的不确定性太大。更何况还有监管部门的严查。”

“海选”壳公司

由于近两年来闸门长时间关闭,不少急于上市的企业转而寻求借壳上市,导致了这两年来并购重组市场的异常火爆。截至6月30日,已有589家企业中止审查,129家企业终止审查。IPO进度的一拖再拖,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失去耐心,转向并购重组。

然而,僧多粥少,2013年,仅达成近30例借壳案,今年以来的数据更少。据Wind资讯数据,今年至7月底已有205家公司发布并购重组公告。其中的差别在于,更多的并购重组是主动收购,而非形成借壳。

上海一位投行界人士称,目前两市的壳公司大概有200家,市值10亿-30亿元不等。之所以沦为壳资源,或因业绩持续亏损,或因主业成长乏力,或因老板打算退出,或因手里多家公司需要取舍,原因不一而足,但均被消息灵通的各路中介所知晓(尤其是长年服务的保荐券商),纷至沓来的各路人马早已将门槛踏破。

一位医药企业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称,公司每年净利润有2亿多元,一直在寻求借壳,但谈了十来家依然不成,“现在壳公司根本不急,稍有点不满意就可能不与你谈了。”

分析的5个壳公司的主要特点分别是:市值较小,一般在50亿以下(分析最近两年买壳上市案例,壳公司市值均小于40亿,其中10-20亿占比最高);主业没有前途,ROE很低或者为负;资产负债率高;股东或分散或高度集中;一直有卖壳意向,不断和各种买壳方接触,直到最后谈成。

文西透露:“现在的情况是,每家壳公司都在跟多家拟重组方谈,每家拟重组方也找了多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完成借壳的一家公司,就曾经与50家壳公司谈过,最终敲定了3、5家,然后由中介机构针对不同的公司,制定了大同小异的借壳方案。实际上,最终选择哪家公司借壳上市,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基本上是谈得差不多的时候,看哪家公司的股价没有异动,然后迅速停牌启动具体操作。”

多名并购界人士均向记者表示,现在即使要潜伏重组股,也根本没有办法百分百确定哪家一定会重组,也就双方老板等极少数核心人士知道。因为多一个人知道,就会多一万个人知道。所以要潜伏的话,的办法是做一篮子布局,总有一个猜中的。

例如去年山西天然气借壳前,也曾考察了六个壳资源,最终才敲定了联华合纤。之前,因索要壳费问题,山西天然气与ST宏盛闹得不可开交。

但文西并不觉得这是个好办法,由于监管部门核查非常严格,基本要查过去半年的交易情况,对于置身其中的中介人士来说,拿大钱去搏势必会被查出来,拿小钱去玩的话,既没意义,又有风险,如果促成一单生意,佣金能有上千万,如果因小失大显然划不来。因此,在看淡的情况下,他将大部分资金都买入了债券。

奇货可居

在文西看来,谈判双方很大程度上是看“缘分”,虽然有时也会签署重组排他性协议,但基本属于“君子协议”,没有硬约束力。实际上,大家眼见到处都是机会,根本不会有时间来计较毁约的事情。今年6月,保千里宣布借壳,同时与原定借壳的终止之前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但凤凰光学对这种单方面的解约并未深究,而是立即表示将潜在重组方换成了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去年,晨光稀土借壳,因后者股东大会否决而失败,随后晨光稀土火速借壳,舜元指责晨光违背协议并诉诸仲裁。不过,随着舜元股改并被盈方微电子重组,这一闹剧也无疾而终,更显示出这个市场的现实与唯利。

另一方面,借壳方自身的原因也加剧了上市的急迫感。上海一家券商并购部负责人分析说:“急于借壳的企业,往往要么PE融资已经好几轮,估值过高无法吸引新PE;要么存在对赌上市条款;要么资金链紧张。”

根据Wind统计数据,今年以来至7月底,重组失败的案例多达42起,超过去年全年的31起。“一般的借壳项目,比较成熟的投行3个月之内应该能够推出预案,如果超过3个月还没有动静的,往往是中间出现问题,换了新的借壳方重新来过。”文西告诉经济观察报。

对于这种重组半途而废的上市公司,借壳方也是相当欢迎,因为一方面已经停牌可以从容操作,另一方面对方已经做了相当的前期工作,自己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费用。不过,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浑水摸鱼,以卖壳为由,炒作自己的股价,借壳方一不小心就沦为这场游戏的被利用者。有些公司重组了2、3次都没有成功,就要小心了,很可能对方只是借机炒作而已。

借壳难点还在于估值问题,估低了借壳方觉得吃亏,估高了上市公司原股东觉得权益被稀释,还有可能在监管部门通不过。估值高低往往还伴随着壳费而变动,羊毛出在羊身上,壳费的支付很大一部分是从估值中对冲的,现在主流的壳费是2亿-6亿元。

但现在壳资源奇货可居,大股东经过多家中介启发后,往往坐地起价,对注入资产质量,未来股价涨幅都有要求,非热门行业的借壳方还看不上。“最近借壳上市的公司都属于新兴产业,并不是说一些传统产业不想上市,而是壳公司看不上他们,‘越烂越光荣’在A股得到了充分体现。”文西称。

借壳不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基本上无法明说。一位并购界人士在上透露,某筹划中的项目被搁置,原因是买壳方老板的手机被其妻偷看,然后偷偷买入大笔股票,幸亏该人士要求所有关键人物在停牌前各自和家人深谈一次,并获得坦白,否则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出来,问题会非常严重。此事导致的结果是,重组要等6个月后再做,借壳方将因此付出高昂的成本。

“从筛选合适的壳资源到双方谈妥、披露方案、过会,中间每一步都存在巨大不确定性,能走到最后的堪称幸运儿。借壳之难的原因很多,但随着注册制放开上市,情况将会好很多,企业也将因此节省大量时间和不必要的费用。”上海一位券商并购人士称。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