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庆档结束了,这个国庆档电影市场与之前相比明显遇冷。今年国庆档期间共有11部影片上映,总票房却仅为21.7亿元,市场表现明显不及预期。
今年国庆《无双》、《影》、《李茶的姑妈》、《胖子行动队》等几部影片竞争激烈,但票房与口碑却不太乐观。与去年国庆档《羞羞的铁拳》、《追龙》、《缝纫机乐队》等几部爆款影片引爆市场的局面相比,今年国庆档显然缺乏票房担当的爆款影片。
在此期间,一部国庆档新上映的古装奇幻影片却彻底扑街了,这就是由阿里影业、淘票票主导全权负责出品、制作、发行,王力宏和宋茜主演的《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
这部号称大IP加持、全明星阵容出演、斥巨资打造特效的影片,上映后,立即遭遇见光死。豆瓣评分4.6、淘票票评分7.5分,11天来票房不足1400万,尚不及一部影片日票房高。

《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剧照
业内影评人、观众的一致吐槽,知名的影评公号“桃桃淘电影”斥之为《阿修罗》之后又一部年度“胡闹大片”。网友们毫不留情地称,这部影片几乎踩中了所有“烂片”的雷区:剧情毫无逻辑,演员毫无演技,其路演阶段津津乐道的特效也跟纸糊的一样毫无看点,粗制滥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观众将之归为与《封神传奇2》、《阿修罗》 类似的“灾难级”烂片,并吐槽道以后只要有阿里影业片头的影片,都可以不用看了。这部影片由阿里影业、淘票票主筹备2年多来,主力推出的一部角逐国庆档爆款的影片,为什么会朴成这样?
仔细研判,不难发现,阿里影业自己的战略和业务思路自身的问题在电影市场遭遇严重水土不服,不仅《古剑奇谭》票房惨淡,阿里影业近两年主导投资运作的的《摆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阿修罗》等一系列影片,几乎无疑例外全部扑街,这次并不意外。
战略频繁变更,内容业务举棋不定,到底还能不能好好做电影?
阿里影业四年来每年主导的一部大片几乎全军覆没,电影业全线失利,这与四年来阿里影业管理层频繁变更、战略游移不定有很大关系。
阿里影业成立四年来,换了3届管理层,三任董事长、CEO三套发展战略,其战略上左右摇摆,内容投资制作等主营业务举棋不定,频频受挫。
2014年,阿里巴巴以62.44亿港元购得文化中国60%的股份,同年将公司更名为阿里影业,中影集团出身的张强出任阿里巴巴影业CEO。中影出身的老电影人张强试图将自己电影业从业经验与阿里电商平台嫁接,在阿里影业内部建立起覆盖IP孵化、投资、制作、宣传、发行的全产业链业务电影体系。
不过,张强执掌的两年时间里,阿里影业的成绩不算出色。在内容制作上,仅产出一部反响平平的《摆渡人》。2014年和2016年,阿里影业亏损额分别达到4.17亿元和9.59亿元。2016年12月5日,张强转任联席总裁,由阿里影业董事长俞永福兼任CEO。2017年6月23日,张强辞任执行董事一职。
随后,阿里影业开始了调整,俞永福担任CEO期间,不断对外表示,阿里影业不要做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公司,而是将成为为行业提供基础设施的公司,力主阿里影业和淘票票退出上游电影内容投资制作环节,专心扶植淘票票做强票务业务和电影宣发业务,采取“类淘宝”模式,成为影视内容线上营销和交易平台。在去年6月份上海电影节上俞永福公开宣布了阿里影业的“新基础设施”战略,阿里影业及淘票票开始逐步去电影中心化、撤回擅长的互联网业务领域,不作为上游内容竞争者出现。

可惜的是,在去年11月,俞永福辞任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淡出阿里大文娱业务版图。樊路远接任之后,似乎并未充分执行俞永福提出的“新基础设施战略”,而是继续在之前上游内容业务和下游宣发业务之间左右摇摆。
俞永福曾表示,电影行业是“三高”分布:资金、人才高密集,同时高风险。阿里虽然资源庞大,但仍不能快速获得电影头部创作的能量。公司深层的电商基因,还是更适合在电影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力。
在去年11月俞永福辞任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淡出阿里大文娱业务版图,樊路远接任之后,企业方向一直在上游内容制作业务和下游宣发业务间摇摆不定。
俞永福离任之后不久阿里影业发布年报时,又在表示“将注重开发富有创意、传递正能量及合家欢题材”。
显然,阿里影业经过四年摸索,在内容制作业务方面迄今仍然没有摸清楚方向。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表明阿里影业内部对于电影业务如何发展,依然举棋不定,董事会及高层并未在战略上达成一致。
虽然,在2018年上海电影节上,樊路远又提出了阿里影业“内容+基础设施”双轮驱动战略。但从实际层面来看,阿里影业这两只轮子其实并不是十分给力。
阿里影业一年主推一部年度烂片的业绩,事实上已经说明其在内容制作上这只轮子已经彻底脱轨,不堪其用;而其基础设施依赖的淘票票,则也陷入票补泥潭,在市场份额上长期无法欲破,除了严重拖累其财务报表之外,并不足为靠。
阿里影业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阿里影业2017年内容制作业务方面的利润仅为800万元,在2016年则亏损2.413亿元。阿里影业2018年参与外部项目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也无法弥补《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阿修罗》等主要投资项目造成的巨大亏空。
与此同时,阿里影业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的15个月内,在淘票票的票补投入等市场推广经费上就烧掉32.2亿元,并因此造成16.59亿元的净亏损。
两个轮子都跑不动的阿里影业,在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长期不被资本市场看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剧照
爆款方法论,为什么在自己项目上屡次失灵?
尽管阿里影业在其电影业务上一直出师不利、屡战屡败,但这并不妨碍在每个档期结束后,迫不及待地出来鼓吹其“爆款方法论”,声称自己承包了这个档期所有的爆款影片,并自命为“爆款收割机”。
但熟悉阿里影业电影业务操作思路的都清楚,“IP+明星+流量”的模式似乎是近年来阿里影业一直在奉行的电影项目运作准则,无论是《摆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还是《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几乎都是这套运作模式下的产物。
但这套“爆款方法论”生产出来的电影作品,票房和口碑无一例外都惨不忍睹。
2016年阿里影业首部全权主控的电影项目《摆渡人》上映时,也一样遭遇惨败,电影耗费2亿投资,票房却只有4.82亿,同样口碑遭遇观众普遍质疑。该片的豆瓣评分只有4.0分,同样被网友封为“年度烂片”。

2017年阿里影业主投主控的重点项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登陆2017暑期档时,在豆瓣电影上超过85000人打分,一星差评就高达45.5%,两星差评20.8%,这两者相加占比近7成,亦有自媒体大号呼吁不要看此片,甚至冠以“年度烂片”的称号。
阿里影业几乎是在用一年一部年度烂片的节奏,用实力领衔主演近几年“中国电影烂片史”,不断证明自己几乎沦为一家专拍烂片的公司。
其津津乐道的“阿里影业+淘票票”培养爆款影片的最佳模式,在主投、制作、主发的项目上,几乎都莫名其妙地全部失灵了。

《摆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等阿里影业主控的影片,几乎是以同样的模式“资本+流量”、“IP+流量小鲜肉/小花”进军电影市场,却几乎以同样的逻辑和结果无一例外地屡屡踩中烂片的雷区。
事实证明,阿里影业所宣称的“内容”+“基础设施”双轮战略还未收效,其迷信爆款方法论,“大IP+粉丝+流量”电影项目运作模式,早已被市场验证宣告失败。

在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成熟,观众越来越理性,内容为王、口碑制胜的时代,阿里影业还在不断低水平地复制其作业模式,连年推出观众和市场并不买单的烂片,这不仅是对市场和观众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这反映在资本市场上,结果也很明显。阿里影业的股价常年在徘徊1港元上下,已经成为港股市场一支著名的仙股。截至2018年10月10日,阿里影业市值仅为239.59亿元,距离其2015年市值高峰860亿港元,已经蒸发掉了72%的市值。
有今天这个结果,也不能怪别人,都是自己造成的。自作的,只能自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