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车资讯

2021“车圈”那些事儿(上)-汽车频道

时间:2021-12-23 20:55|来源:|编辑: 网友评论

  回望2021,

  有哪些瞬间令汽车人动容?

  有哪些事件令业内震撼?

  为此,我们精心梳理出2021汽车十大关键词,

  与读者一起回顾汽车圈儿的2021年。

  2021汽车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碳中和

  2021年,“碳中和”成为汽车行业热词。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明确的“碳中和”目标,我国也于2020年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今年3月,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交通行业碳排放量逐年提升,同时由于汽车出行和汽车运输量的增加,导致乘用车与货运碳排放在交通行业整体碳排放中所占比重达到75%。正因如此,交通行业能源结构亟待改善,汽车行业减碳、脱碳已刻不容缓。

  制图:每经记者 裴健如

  华安基金研究员周泓灏认为,“碳中和”不仅将重塑能源结构,也会带来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在电力、交通领域的普及应用,而新能源和新能源车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

  在此背景下,各车企也在积极行动,加速“脱碳”成为汽车行业大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车也成为车企共识。截至目前,大众、宝马、奔驰、保时捷、丰田、长城汽车(601633)、比亚迪等国内外车企均已公布了“碳中和”相关时间表或规划研究。

  如,大众汽车集团明确表示,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宝马则于今年实现了中国工厂的“碳中和”,并设定了“到2030年平均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19年降低40%,减碳总额达2亿吨”的减碳目标;奔驰计划到2039年实现新车阵营的“碳中和”;奥迪则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长城汽车宣布将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广汽集团(601238)也提出将于2050年前(挑战2045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制图:每经记者 裴健如

  汽车产业链庞大而复杂,“减碳”任务不容小觑,一辆车的全生命周期均遍布“碳足迹”。为此,不少企业都将减碳目标着眼于全生命周期,并致力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转型。大众、极星、奔驰、捷豹路虎、沃尔沃等车企均对供应链实现“碳中和”确定了时间节点,且大多都是在未来的10年至20年中。

  基于此,采埃孚、大陆集团、博世、佛吉亚等产业链供应商也开始设立自己的“碳中和”时间表。如,采埃孚计划在2040年达到“碳中和”;大陆集团的目标是在2050年之前实现100%“碳中和”;博世则称已经在2020年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之前计划在上下游供应链的碳足迹再减少15%。

  不仅如此,汽车行业电动化浪潮也愈发汹涌,各车企均加速推出新品,积极向电动化领域转型,并纷纷锁定了未来数年的纯电动车销售目标。

  川财证券研报认为,“碳中和”为汽车行业带来广阔市场空间,碳汇交易能够增厚新能源车企业绩。

  招商银行(600036)研报也认为,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新一轮高景气周期。从长期维度来看,2025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到550万~600万辆,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大于30%。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能力可以分为传统制造能力、电动化能力、智能化能力。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在传统制造能力方面进步显著,电动化方面技术储备深厚,智能化方面布局积极,未来有望崛起。

  关键词二:新能源车渗透率大幅提升

  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热度超出预期,成为国内车市最亮的“明星”。

  自上半年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就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仅上半年累计产销量就双双突破120万辆,与2019年全年销量持平。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也由今年年初的5.4%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4%。而在今年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超12%。

  业内分析认为,12%的市场渗透率,是引发私人购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触发点,也预示着新兴动能正在逐步扩大中。

  基于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市的优异表现,中汽协将我国全年新能源汽车预期销量提升至240万辆,同比增速也由此前预测的40%提升至76%。

  尽管业内对下半年新能源车市的“翘尾效应”早有预期,但新能源汽车在下半年的市场表现却依然出人意料。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突破30万辆,此后呈阶梯式快速增长,11月销量更是突破了40万辆,达45万辆。今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超全年预期,接近300万辆。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也由今年上半年的9.4%提升至12.7%。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更是突破20%,达到20.8%。

  制图:每经记者 李星

  制图:每经记者 李星

  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在2021年逐月快速提升,也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爆发式增长新阶段。中汽协方面认为,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340万辆,同比增长1.5倍。对于明年国内新能源车市的发展走势,中汽协方面也给出了销量500万辆、增速47%的乐观预期。

  制图:每经记者 李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产品丰富、政策给力。在技术方面,电动车电池技术持续改进,成本不断下降,电池系统的结构设计也得以持续创新。此外,电动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引入也对消费者产生了不小的吸引力。产品方面,电动车经过多年推广,品牌形象得到提升。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车型丰富,全面覆盖各个乘用车级别。政策方面,补贴延续、双积分涨价、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持续推进,均增强了汽车厂家和消费者生产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

  在IHS Markit中国区轻型车销量预测负责人林怀滨看来,如果芯片能稳定供应,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将达到17%~18%。

  欧阳明高则给出了更乐观的估计。他认为,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会超过20%,全年销量将达到500万辆左右。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1-2035)》中提出的“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达到20%”的中期目标或提前三年得到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自主车企,但未来这一格局也存在变数。

  “各合资企业会在明后年集体发力,2023年中外品牌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激烈期。不过,中国企业已经在核心技术、供应链(芯片除外)、新品牌的创立等方面占据了一定优势。在新一轮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下,我对自主品牌在未来汽车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充满信心。”欧阳明高说。

  关键词三:缺芯

  2020年底爆发的“缺芯”潮至今还未完全平息,一枚小芯片的短缺成为影响2021年汽车产业的最大“黑天鹅”事件。

  根据行业专家预测,今年全球大概率会减产700万~800万辆汽车,其中中国市场汽车大概减产200万辆。

  制图:每经记者 黄辛旭

  缺芯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边是消费类芯片的高热度引起了生产资源倾斜,另一边是车规级芯片的高标准、长周期以及长链条等高门槛致使供应更加短缺。加之马来西亚疫情、美国德州大雪、日本地震等不可控事件都使得汽车芯片供应问题“雪上加霜”。

  芯片的持续短缺就如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也折射出行业百态。

  在供应端,芯片的备货周期曾从26周延长至70多周。芯片制造商透露,今年7月供应最为紧缺时,只能满足约两成的客户订单。芯片的“高热”需求下,扩产开始成为芯片供应端的关键词。

  在采购端,汽车主机厂久候芯片不得,开始被迫寻求“特殊”货源,黑市芯片交易悄然兴起,近百倍的涨幅已经成为市场常态。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未能解决真正困局。

  在整车生产端,汽车主机厂“无米下锅”,暂停生产的消息时常传出。乘联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在缺芯严重的第三季度多保持在71%左右。为了保持盈利,主机厂只能优先排产高利润车型。

  受此影响,市场销售端大部分汽车品牌的提车周期延长至1个月左右,最长的甚至需要等5个月。“无车可卖”也导致汽车终端市场优惠大幅缩水,今年的车市也略显冷清。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约为181.6万辆,同比下降12.7%。

  这场“缺芯”战过于持久,直到今年9月汽车行业的缺芯情况才开始稍有缓解。芯片供应商预计,明年汽车行业的芯片短缺仍将继续,10%~20%的缺货率可能会是一个常态。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芯片短缺问题大幅缓解或将在2023年。

  制图:每经记者 黄辛旭

  “缺芯”潮冲击了国内汽车产业的同时,更暴露了国内汽车产业的“卡脖子”弱点。尤其是一辆新能源汽车比传统汽车的芯片需求增加至少3~4倍,解决高精尖的芯片供应问题迫在眉睫。国内汽车主机厂已经开始与芯片制造商“牵手”自研芯片,国产芯片正在着手“杀入”汽车芯片市场。

  关键词四:国产智能电动车崛起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势增长,自主品牌智能电动车正在崛起。

  以“蔚小理”(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为例,蔚来汽车交付量从2018年的8101辆增至2020年的43728辆,2021年前三季度交付量已达66395辆;2018年~2020年,小鹏汽车交付量从29辆增至27041辆,2021年前三季度其交付量已达56404辆;而入局较晚的理想汽车2019年交付量约1000辆,2021年前三季度交付量已达55270辆。上述三家新造车企业的2021年前三季度合计销量较2020年全年数据增长72%。

  制图:每经记者 董天意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家新造车企业并未依靠低价策略换取市场空间。据官方数据,“蔚小理”的单车平均价格分别为43万元、21.2万元和33.8万元,其触角已探入传统豪华车价格区间。有观点认为,“蔚小理”得以突破自主品牌价格“天花板”,一方面源于国内高成熟度的新能源车产业链配套体系为其产品带来品质保证;另一方面则源于其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已逐渐显现。

  据国信证券(002736)相关研究报告中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市场格局中,前三名中有两家中国品牌,前五名中有四家中国品牌;而在动力电池市场,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10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显示,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前10名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有6席,仅宁德时代(300750)的装机量就超过了市场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

  制图:每经记者 董天意(数据来源:SNE Research)

  国内扎实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基础为“蔚小理”等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稳定且富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这也成为国产智能电动车“多点开花”的基础。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月,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哪吒汽车、零跑汽车、威马汽车六家造车新势力共交付约6.06万辆新车,约占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16.04%。

  与此同时,智能化软硬件配套能力也正成为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竞争的优势。国信证券在相关研究报告中以小鹏P7与ID.4X进行对比分析,小鹏P7搭载了算力为30TOPS的英伟达Xavier芯片,而ID.4X搭载的Mobileye EyeQ4芯片算力仅有2.5TOPS;小鹏P7全车共配备14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和5个毫米波雷达,而ID.4X仅有5个摄像头、8个超声波雷达和3个毫米波雷达。

  上述两款车型的配置差异,也映射出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在智能化领域的实力差距。而随着极氪、岚图、沙龙、智己、阿维塔等由传统自主车企孵化出的高端子品牌纷纷加码智能电动车赛道,自主品牌在电动智能领域的发力正不断加强。如,沙龙首款车型机甲龙已宣布全球首搭4颗激光雷达;飞凡R7将率先应用英伟达NVIDIA DRIVE AGX OrinTM芯片等。

  “自主品牌凭借三电底层技术及供应链支持、快速研发响应和灵活激励机制、类消费品的商业模式,逐渐取代百年以来合资、外资车企在国人心目中的强势地位。”国信证券在相关研究报告中表示,在汽车产业电动智能化大环境下,国内“新势力”企业将通过高性价比电动智能车实现“向上”突围,而自主品牌整体将凭借我国工程师红利、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文化、产业链配套及制造能力而崛起。

  在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看来,95后等“泛Z”消费者的到来,也将加速自主品牌智能电动车的崛起速度。“由于95后等‘泛Z’时代人群成长时的物资相对富裕,且对国内外品牌产品优势有着清晰认知,导致95后的消费习惯不一定要买‘洋货’,而是要买有价值的东西,这对于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具有积极作用。”徐长明表示,自主品牌在电动化及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叠加95后消费者对其没有强烈偏见的消费认知,未来国内车市或将出现结构性变化,集中体现在电动化及智能化车的快速发展,以及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五:华为概念

  2021年,智能汽车行业站上风口,市场情绪高涨。华为虽已数次辟谣不造车,但相关消息依旧频现,往往引发资本市场异动。

  华为概念兴起于2021上海车展期间,彼时配备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极狐阿尔法S的HI版车型在上海进行公开试乘,这是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全球首次公开试乘。受此影响,已与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展开合作的北汽蓝谷(600733)(600733.SH)股价次日涨停,同时与华为有深度合作的长安汽车(000625)(000625.SZ)股价也于次日涨停,广汽集团(601238.SH)股价大涨6.57%。此外,小康股份(601127)(601127.SH)、常熟汽饰(603035.SH)等华为汽车概念股在此期间都出现了连板走势,将“蹭上华为好赚钱”这句业界戏言演绎得淋漓尽致。

  华为方面认为,随着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未来电子部件、软件、服务等会在汽车价值体系里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其将通过聚焦ICT(信息通信技术)技术,定位智能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传统汽车所不具备的“增量”:包括高精地图、芯片、感知硬件(激光雷达等)、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生态服务、云等。

  据悉,华为与整车企业的合作分为多种模式,其中之一是提供华为HI(Huawei Inside)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即华为提供包含智能驾驶应用软件、计算平台,以及传感器在内的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目前,华为已经与长安汽车(000625.SZ)、广汽集团(601238.SH)、北汽蓝谷等车企进行深度合作,并打造了三个子品牌。

  从2021年底起,使用华为HI(Huawei Inside)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智能汽车(以下简称华为HI产品)将陆续推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北汽蓝谷的极狐阿尔法S HI量产版车型将于2021年12月25日小批量交付。

  天风证券认为,随着华为HI产品不断发布和上市,产业链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将逐渐加入,届时华为汽车产业链机会将更多元,看好华为智能汽车产业链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而与华为深度绑定的北汽蓝谷、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车企今年在资本市场也颇受关注,一度成为A股市场的热门标的。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7日收盘,北汽蓝谷年内收获12个涨停板,股价年内涨幅超过32.41%;长安汽车年内收获8个涨停板,股价年内涨幅超约11.17%;广汽集团年内收获4个涨停板,股价年内涨幅超约22.57%;小康股份年内收获28个涨停板,数次登上龙虎榜,股价年内涨幅超过322.36%。

  制表:每经记者 孙磊

  华为与整车企业另一种合作则是提供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即华为提供基于昇腾SoC的硬件、自动驾驶操作系统AOS和车控操作系统VOS,以及AutoSAR中间件,其余感知、执行的算法部分由合作伙伴开发。截至今年6月,已有20多家企业发布基于华为MDC的多场景商用解决方案。

  华为与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则更为多元。如,其智能座舱合作伙伴包括均胜电子(600699)(600699.SH)、华阳集团(002906)、德赛西威(002920)(002920.SZ)等;智能电动领域包括银轮股份(002126)(002126.SZ)、富临精工(300432)(300432.SZ)等;智能驾驶包括四维图新(002405)(002405.SZ)、联创电子(002036)(002036.SZ)等。

  制表:每经记者 孙磊

  其中,截至12月17日收盘,华阳集团在2021年内收获12个涨停板,股价年内涨幅超过86.45%;富临精工收获4个涨停板,股价年内涨幅超过195.12%;联创电子收获5个涨停板,股价年内涨幅超过104.58%。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运营官、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透露,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已经发展了约300家合作伙伴,发展速度超出预期。其中,在iDVP生态以及MDC生态方面,均已拥有超70个合作伙伴;在HarmonyOS智能座舱生态方面,拥有超100个应用伙伴,超50个硬件伙伴。

  市场普遍认为,华为智能汽车产品渗透率提升,产业链公司有望受益。对此,东方证券研报表示,华为智能汽车产品定位为开放式平台,未来随着其智能汽车相关产品渗透率提升,与之合作的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受益。

  记者|孙磊 李星 裴健如 黄辛旭 董天意

  编辑|孙志成 易启江

  校对|段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